

斜塘江上的桥
陈炳云
我出生在斜塘江西侧的石湖荡镇新姚村,人民公社时期叫作古松人民公社新村大队。儿时记忆里,斜塘江上只有一座沪杭铁路线上34号桥,此桥1909年通车,是单轨铁路桥,铁路桥旁,南侧有不足一米宽的人行道,起初用厚木板铺设,低头可见板间缝隙,再从缝隙可见江里流水。
沪杭铁路34号桥,村上老人称为“大洋桥”。因为当时参与设计和施工的有不少外国工程人员,村民分不清这些外国工程人员来自哪国,统称他们为“洋人”,洋人造的桥就被称为“大洋桥”了。其实,此桥为史量才在江苏铁路公司时监督建造,同时也是清末苏浙绅商拒借英款、自办铁路的爱国“保路运动”的历史见证。至今,在东岸桥坡上还能看到“光绪戊申年建”等字样。
沪杭铁路是干线,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往返上海和杭州的专列都曾在此桥经过。在河东桥坡南侧,当年有解放军守桥部队。我外婆家在联民大队(强家浜),现并入张庄村,小时候去外婆家,一般是摆渡到张庄,再沿斜塘江东岸向南步行,逢狂风暴雨或收渡时,走个u字形,去绕34号铁路桥,走在桥上,往东可以看见部队营房,上有白底红字标语“把部队办成红彤彤的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有时还可以看见守桥部队战士在打篮球。
1984年7月我参加工作,起先到大港乡界泾村小学任教,从家出发,还得途经原34号铁路桥。半年后,我有了自行车,便小心翼翼推着过桥。到上世纪90年代前后,这种现象开始改变。
先是在沪杭铁路34号桥北约1公里处,出现了一座浮桥,连接起松江到青浦小蒸的松蒸公路,浮桥拆除后,于1999年建成公路桥。在松蒸公路北侧,约六七百米处,有沪杭高速公路桥,此桥于1998年12月29日通车。世纪之交,沪杭铁路复线,在原铁路34号桥南约200米处建双轨铁路桥,建成后原34号桥于2002年拆除。
之后的20多年,沪杭铁路34号桥南的2公里内,又建3座桥。最南端的塔闵公路跨斜塘江桥,大约于2005年建成。为迎接2010年世博会而建申嘉湖高速公路跨斜塘江桥于2009年12月31日通车。
最为壮观的是在建的沪苏湖普铁高铁跨斜塘航道斜拉桥,是国内最宽的铁路斜拉桥,桥梁宽达29.77米。桥梁总长度460米,其中跨斜塘航道主跨桥梁260米。由于桥梁跨度大且施工中跨路、跨水域,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2023年8月1日10点08分,随着最后一节钢箱梁焊接完成,国内首座高铁与普铁四线铁路并行斜拉桥——沪苏湖铁路跨上海斜塘航道斜拉桥合龙,标志着沪苏湖高铁全线跨度最大、施工难度最大的特殊孔跨桥梁主体结构全部完成,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为全线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据相关媒体报道,沪苏湖铁路跨斜塘江桥今年底可以通车。沪苏湖高铁建成运营后,将成为连通长三角重点城市的高速铁路通道,有效疏解京沪、沪杭高铁通道运输压力,对于促进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回想小时候,到松江城有3种方式,乘火车、乘船或步行,步行只有一条路,过沪杭铁路34号桥后沿铁路线前往,乘船和步行都得四五个小时。1994年11月,我开始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不久就住到松江城里。如今,从松江城回老家,驾车只要半小时。
有人把斜塘江比做石湖荡人民的母亲河,作为土生土长的石湖荡人,在40年的时间里,亲眼见到斜塘江5公里左右的航道上,由1座桥增加到6座桥的过程,更为荣幸的是,作为电视新闻记者,曾经扛着摄像机,参与了松蒸公路及塔闵公路两座跨斜塘江桥通车的新闻报道。若要富,先筑路,路连桥,桥连路。桥多意味着路长,我深切感受到这是家乡巨变,更是国家强大的有力证明。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