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风“贝碧嘉”过后,西外外国语为倒地大树延续生命——
创意点亮校园 教育随处生发
图为西外外国语倒地树木(左)和树林中的书屋。
受访者供图
□ 记者 王梅
台风“贝碧嘉”过后,沪上校园里一些不堪风力的树木倒在了风雨里。在上海市西外外国语学校(西外外国语),不少树木也未能幸免,其中不乏拦腰折断、无法成活的大龄樟树、松树。老师们在抓紧恢复校园生机、确保学生顺利返校的同时,还提出了帮助树木“延续生命”的多种创意方案。
创意让倒下的大树重新“站起来”
9月17日,台风“贝碧嘉”席卷校园后第二天,西外外国语全体教职工放弃休息,赶至学校收拾残局,有的负责重栽加固倒地小树,有的负责清扫残枝落叶。眼见好几棵大树被拦腰折断,横在校园主干道上,且当晚就有2000余名住宿生返校,不少平时并未干过重活的老师也同后勤人员一起撸袖清理。
“一年四季,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在树下嬉戏游戏过,就这么被台风刮断了,怪可惜的”……忙活过程中,遗憾惋惜的声音断断续续。西外外国语小学部校长王淼提议:“能否把大树制作成木凳,放置到校园的第二教育空间?”她认为,松树和樟树木材本身就是可用的,而且木香好闻,若把它们锯成40厘米左右高的树段,稍加打磨便十分美观。如此,这些倒下的树依然能留在校园里陪伴学生,孩子们在休憩时也能感受到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科创教育组的老师们紧随其后提出,要带领学生透过大树寻找“生态循环的秘密”。体育组的教师们则合计着能否把树干变成平衡木、障碍赛道具。甚至连食堂厨师班的大厨们也提出了他们的想法:“树枝做烤架烤肉,树叶装饰盘子,搞一次‘自然风味晚宴’应该也不错!”忙活之余,艺术组的老师们取来了相机,围着大树左转右转,记录下了大树倒下的样子,还拾拣了一些样貌特别的树枝,准备日后用于课堂教学。“艺术随处生发,换种眼光看待,这些倒下的树木、四处散落的树叶也是一道风景,它们讲述的不单是台风的故事,也是生命的故事。”一位艺术教师说。
创意让第二教育空间活力无限
一场台风过后,留下了一地狼藉,也留下了一场关于教育创意的头脑风暴。但其实,在西外外国语校园里,创意几乎随处生发。学校的第二教育空间就是老师们带领学生孵化创意、感受自然的创意大本营。
所谓的第二教育空间,位于教学楼背面的树林里。动物之家、兰莆小树屋、创意鱼缸、树上鸟屋、书法台、情感石块域、履带屋、虫洞教室、英语创意教室、化石馆、百草园等,散布其间,将小树林装扮得别有洞天。“创意点亮校园,教育随处生发。”西外外国语总校长林敏告诉记者,这片犹如世外桃源的空间是师生们一起设计的,不少创意物品都是利用废弃物改造制作的。平日里,学生们或三五结伴,爬上树上书屋读书,或扎进虫洞教室,围绕时下最新最热话题展开讨论,返璞归真的环境中,学习自然也会变得轻松自在、妙趣横生。
“知识的定义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中,教育的方式也要与时俱进、适应变化。”林敏认为,不同范式下的知识定义是不同的,现如今大抓特抓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埋头苦学习得,但这些知识或许在几十年后又将重新被定义,因此,灵活的思维方式和不竭的创意显得尤为珍贵。而坚守教育本真、充满创意的教育方式则能以不变应万变。第二教学空间正是师生灵感碰撞的开放性创新空间,这里不仅会为一棵倒下的大树延续生命,也拥抱一切大胆的想象和创意。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