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万字的《松江儿女在朝鲜》背后,是老兵朱俊贤9次入朝追寻往事——
“把志愿军的事迹写入松江的历史”
□ 新闻晨报 记者 何雅君 记者 沈思韵
一本10余万字的《松江儿女在朝鲜》,凝结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老兵朱俊贤的心血。退役后的朱俊贤先后9次入朝寻找战争遗迹,收集资料,并深入访谈在上海松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兵,牵头编撰了这部弥足珍贵的回忆录。
2024年,朱俊贤89周岁。在上海志愿军文献馆为参观者义务讲解时,他一次又一次地讲解着朝鲜往事和松江老兵的故事。
这位坚韧不屈的老人,退休后还曾6次单车骑行赴藏走天路,骑越巍峨高山46座,总行程15余万公里,骑行壮举两次创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在看得见高度的珠峰大本营,朱俊贤将党旗高高扬起,树起了精神的高峰。
将近百件藏品无偿
捐给志愿军文献馆
上海志愿军文献馆的墙壁上,展出了志愿军老兵在朝鲜战场的照片,其中就有一张属于朱俊贤。
朱俊贤,中国人民志愿军老兵,23军69师207团通讯连卫生员,全国模范退役军人,2023年度“感动松江”道德模范,2023年上海“最美退役军人”,2024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提名者。
1935年1月,朱俊贤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县。1950年12月,他在松江县的二中读初二。“当时政治老师就常给我们讲朝鲜战场上的形势。”他说。
这个班级后来共有5人报名参军,其中就有朱俊贤。通过选拔,他进入军干校强化学习军事医学,一年多后,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23军69师207团通讯连的一名卫生员。
在上海志愿军文献馆,一张张志愿军人的照片,环绕着墙上“民族脊梁”四个鲜红大字。望着那些照片,朱俊贤感慨万千,“他们参加了战斗,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今天能够看到国家繁荣昌盛、祖国的亲人幸福,我们的血没有白流”。
有一些照片的主人,朱俊贤很熟悉,“20军的蒯月前是松江的,马路桥人。长津湖战役打响,她和战友参加了战斗,战斗结束以后,她们把牺牲的同志背下山,把伤员送到后方”。
“26军的周逸青是松江城区的。他写了一篇文章说‘我有一件宝,不是枪,不是炮,我有中国抗美援朝纪念章’。”
“23军的顾明华曾是松江一中的学生,1952年9月入朝,一直坚守在三八线上。她给慰问团刻了钢板印了手帕,捐赠给慰问团的同志,就有了军民团结一心的回忆。”
面对自己当年的照片,朱俊贤想起了战场上的峥嵘岁月。1952年9月入朝时,17岁的他在通讯连,配合前线指挥部做急救工作。
上海志愿军文献馆成立于2013年,时年78岁的朱俊贤主动担下了志愿者的工作,并将近百件珍贵藏品无偿捐出。他对参观者们说:“现在有1800平方米的展厅了,有上万件物资,这些东西大多数都是我整理的。”
上海志愿军文献馆宣教部孙伟锋表示,她在朱俊贤身上不仅看到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还有艰苦奋斗的工匠精神。比如,展馆楼上的长津湖沙盘,就是朱俊贤凭自己当年战场上的印象,查阅了很多资料和史实,最终一个人徒手完成的。文献馆里还有一些模拟的爆破筒、手雷,也是朱俊贤自己完成的。
“我从2013年到现在,不拿报酬地义务工作,很多东西是自己掏钱、自己做了充实到馆里来的。”他说,志愿军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事业。传承志愿军红色基因,是他毕生不舍的使命与担当。
先后9次再赴朝鲜
成为中朝两国“信使”
“在朝鲜时,我一直跟着部队在三八线上维护停战协定。因此,整个三八线的山山水水我大多数都到过。”朱俊贤回忆称:“我当时年纪比较小,部队到前方侦察,卫生员必须跟着去。部队到哪里,卫生员就到哪里。”
一次,朱俊贤在战斗中救治了朝鲜人民军的一名少校。“我们都叫他崔少校,他中毒了,处于昏迷状态,我把他急救了回来。”在朱俊贤的精心照顾下,崔少校的身体逐渐恢复,两人结下了真挚的革命友谊。
朝鲜当地的老百姓生病了,或者在劳动中受伤了,也会找朱俊贤看病、包扎。“让我感动的是,1952年12月,整个通信连离开这个山沟的时候,老百姓都来送我们。不是送到家门口,是送到20公里外的新高山上坡。当时冰天雪地,老百姓穿的只是单薄的棉衣。”朱俊贤说道。
离开朝鲜前夕,朱俊贤再次见到了给志愿军送行的崔少校。崔少校拿出一枚象征友谊的勋章,别在了朱俊贤胸前。后来,部队从朝鲜铁原郡撤离,临行时,朝鲜人民把一封信塞进了朱俊贤的背包。如今信纸已经泛黄,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朝鲜文。朱俊贤说:“一开始看不懂,等到回国之后到了东北,让当地老百姓看了,才知道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惦记和热爱,而彼时已时隔好几年。”
当时朱俊贤就在想:“我虽然回来了,但结下的友谊还在朝鲜。”他也因此承诺,“将来有一天,一定还要再去朝鲜看看。”
离开战场后,他又先后9次再赴朝鲜,查阅资料、查证史实,奔走在两国的纪念馆之间,成了中朝两国的“信使”。
看到与朝鲜相关的老物件,他千方百计买下、收藏在手,再送给中国的纪念馆。他被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特聘为研究员,纪念馆还曾给朱俊贤颁发了“特约研究员”证书,感谢他将抗美援朝文物史料捐献给该馆收藏。
把朝鲜战场上的故事
一笔一划地刻画出来
“一个普通的中国百姓、普通的志愿军战士,能够9次到朝鲜,就是要让中朝友谊传递下去。朝鲜的安全,也是中国边疆的安全。”这是朱俊贤的心声。
9次入朝,他收集了翔实的资料,也让他坚定了一个想法。“我要把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写出来,继承先辈的光荣历史和奋斗决心,弘扬他们的精神。”编撰《松江儿女在朝鲜》时,朱俊贤戴上眼镜、提起笔,在稿纸上一笔一划地刻画回忆。
如今,对着一本《上海抗美援朝战争烈士英名录》,他仍能忆起诸多往事。“李自勤是松江九曲弄的,当时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我只知道他是一个干事。1952年11月,美军发动了空袭,他牺牲了。我将他炸碎的遗体收在雨布袋里,安葬在水电站山坡上。”
“等我复员回到松江以后,在一次整理资料过程中,看到23军69师207团政治部干事叫李自勤,才和他对上号。因此,我把朝鲜战场的情况告诉了李自勤的家属,把他奋斗的精神向家属作了介绍。我还告诉他们,有朝一日,我们一定要把你们亲人的事迹写入松江的历史,写入全国的历史。”于是,就有了10余万字的《松江儿女在朝鲜》回忆录。
1995年,朱俊贤退休后,还想要创造一个奇迹。“我骑自行车到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新藏公路走一走,给大家看一看,志愿军老兵能忍受饥渴,能忍受缺氧,能够在高原上单枪匹马走他一圈。”由于他6次单车骑行赴藏走天路,2次创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当时的报道将他的壮举概括为“单车英雄行万里”。他的新时代攀登精神,又一次打动了世人。
“永远不能忘记,魏巍将我们290万志愿军称为‘最可爱的人’,全世界都没有这样的称呼。”朱俊贤说。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