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jb/2025-01-22/4ee6defa81f88cc540146f9a5cf881d7.jpg)
![](http://epaper.file.routeryun.com/other/other/5ecce5bed2914.png)
儿时的暖火笼
钟竹意
在我的记忆中,儿时的冬天很冷,一到冬天,雪就下个没完,唯一的取暖设备便是暖火笼了。这时,母亲就把火笼从储存室里找出来,将它擦洗得干干净净的,然后在坛罐里装上炭火。自从母亲教我一次后,这装炭火的活就成了我的“专利”。
每天傍晚,我会拎着火笼来到厨房,拿起两块木柴片,塞进煮饭时的锅灶里,待锅里的饭熟了,用火钳子夹出几块半红半黑的炭片放在火笼里,然后在炭火上面撒一层灰。那些炭火躲在草木灰下,像红宝石似的闪烁着微光。
“火笼壳”是用竹子编织的,将“火笼钵”包起来。火笼由细细光滑的竹篾编织而成,高约33厘米、直径约16厘米,底下还装有一个篾制的底座。火笼的中间套有一个用土铸的盆子或者铁盆,叫“火钵”,“火钵”是用来盛草木灰和被客家人称之为“火屎”的木炭;火笼都装有易于用双手背着的“火笼耳”,那是用稍厚的竹片弯压而成,如同拱门一般的提手,侧边还放着一个火钳,是用来拨弄“火钵”里面的灰炭。
那时候我在祠堂里读村小,冬天每天早早起床,在煮粥的泥砖灶里烧一堆火,将用木柴烧成的火炭夹到火笼小瓦钵内,然后用灰铲盖上热火灰,做好火笼。母亲告诉我:“千重万重,唔斗火笼一拢。”她总是预先锹好一只小火笼,让我饭后带去学校。
教室的窗户用旧报纸糊着,调皮的学生抠了几个小洞,风吹进教室,不少同学仅穿一件夹衫加几件单衣,没有绒衣绒裤,穿布鞋无袜子,幸亏自带了小火笼,放在课桌子下,烤烤脚,烘烘手,才感到一点温暖。这当中,课堂间还发生过许多糗事。有一次,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地听讲时,教室里飘来一股与平时不一样的味道,起初是淡淡的焦味,后来成了呛人的浓浓煳味。“报告老师,小燕子的火笼子冒烟了。”一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地向老师报告情况。同学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我。
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几个同学赶紧过来帮忙,弥漫的烟雾瞬间没了,只是难闻的气味还在。好在上课的老师没有责怪我,只让我今后注意火笼的安全。第二天,出门时母亲在火笼炭火边盖上了一层土灰,反复交代说:“火笼虽小,但也能引起火灾。”就这样,提着火笼我读完了小学。
寒冬里,火笼不仅可取暖,乡下人还用来烘干衣物。冬天常常阴雨连绵,衣服鞋子总干不了。那时没有甩干机烘干机。每晚母亲把弟弟妹妹们的湿尿布搭火笼上,然后放心地睡去。周围静悄悄一片,只有火笼的木炭噼里啪啦地燃烧着,悄悄散发着它慈悲的热力,整个卧房变得温暖如春。天亮时,那些湿尿布也被烤干了,垫上干尿布的弟弟妹妹们在襁褓里咯咯地笑。
火笼还是乡村青年男女结婚时必备的嫁妆。作为娘家人,冬天在置办嫁妆时,一定要找会做火笼的师傅定做大小火笼合一双,寓意夫妻成双成对,家里大大小小都有。师傅做火笼时除精心特制外,还要在火笼墙的中间位置织上几圈染红的篾线,以示红红火火、吉祥如意。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越过越好,电暖器、空调机逐渐取代了长年累月摸得油光发亮的火笼。但那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火笼,它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