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工业百强,嘉兴全域“出圈”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日公布了2024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百强区榜单,嘉兴五县(市)两区齐头并进,一个不落。
嘉兴全域再次“出圈”,这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折射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全域上榜各有特色
嘉兴五县(市)两区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潜力与后劲。海宁已多次入围全国工业百强县(市)榜单,而此次列全国第22位、浙江省第6位、嘉兴第1位,全国排名相比2023年度上升1个位次。
数据显示,2024年海宁地区生产总值139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2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2867.2亿元。海宁以“企业为基、项目为王、招商为要”力拼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增速高于全省、嘉兴,并两夺“红旗奖”。
榜单上,桐乡列全国第30位。作为工业大县,桐乡诞生了巨石、振石、桐昆、新凤鸣、华友等一批世界级领军企业,其中4家跻身中国企业500强,数量居全省县(市)第1位。涵盖32个行业大类,近13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筑成了桐乡强大的工业底盘,超19万个经营主体、4万余家企业共同形成以数字经济、新材料、新制造、新时尚等为主的支柱产业体系。
紧随桐乡的是嘉善,列全国第33位。去年,嘉善工业经济量质齐升,智能物联(通信电子)产业规模继续居全省第2位,光电子器件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规上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234.8亿元,同比增长5.6%,列全市第1位。全县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86.8%,列全省第1位。
平湖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两海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在榜单上列全国第42位。去年,该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09.04亿元,同比增长6.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9%。
海盐则列全国第60位,2024年实现实到外资3.43亿美元,新引进招大引强项目20个,“专业+敬业”招引经验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全省推广。
工业百强区也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百强区榜单上,南湖区列全国第93位,秀洲区列全国第100位。
眼下,嘉兴发展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各地立足不同的资源禀赋,各扬所长、各美其美,形成了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生动场景。
“群圈”带动强强联手
产业集群是衡量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工业百强县(市、区)“群圈”带动强强联手特征突出。
在今年公布的浙江省第三批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名单中,海宁市集成电路入围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平湖市合成材料、海盐县核电关联装备、海宁市产业用纺织品、桐乡市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桐乡市智能网联汽车整车等入围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区,入围总量列全省第1位。
过去一年,嘉兴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迅猛。截至目前,嘉兴有7个“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去年新增2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4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均居全省前列。
以海宁为例,当前海宁形成了“三区一城”的高质量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平台布局,即海宁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尖山新区以及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
位于海宁经济开发区的泛半导体产业园,重点发展芯片制造、半导体装备及核心零部件、核心元器件等产业;杭州湾电子信息产业园位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聚焦器件、模组等应用端,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环杭州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半导体基础材料产业园位于尖山新区,瞄准光刻胶、湿化学试剂、气体、靶材等半导体基础材料领域,打造长三角半导体基础材料产业集聚示范园区;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围绕芯片设计、核心元器件、半导体基础材料等产业,形成了“大学+科技+产业”驱动发展新格局,打造杭州湾的“硅谷”……
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嘉兴加速推进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和新型工业化,挺起高质量发展硬脊梁。
智造创新不断攀高
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发展强。
打开2024年嘉兴工业经济发展画卷,一组数据振奋人心——
全市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51万亿元,同比增长3.0%,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2920.1亿元,同比增长7.1%,工业对GDP贡献率53.7%,同比提升7.9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完成千亿以上,且规模连续3年保持千亿以上,制造业投资总量列全省第二。
嘉兴以智造创新强市建设为统领,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夯实嘉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不过,此次虽然全域上榜,但与其他城市相比,依然存在差距。在工业百强县(市)榜单前十中,苏州占了四成。作为县域经济的典型代表,昆山连续20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首。截至2024年,昆山GDP总量已连续3年超过5000亿元。
纵观工业经济发展,智造创新是不二法门。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在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中,县域智能工厂就有115家,占比超27%。
2025年嘉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力建设智造创新强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紧扣新型工业化,加速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效。
这也为今年嘉兴工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嘉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章澜看来,通过几年努力,嘉兴在未来产业发展上已具备一定规模。新的一年,嘉兴将围绕三大方向,建立未来产业孵化基地培育机制,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企业培育,强化要素倾斜保障、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在未来产业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在未来能源方面,预计到2027年,嘉兴氢能产值规模将突破180亿元,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在人工智能方面,加快打造“一中心两地”,预计到2027年,全市算力产业规模将突破280亿元。生命健康产业以海盐核药为发展重点,适当布局合成生物产业。
举目未来,嘉兴不断向高攀升、向新而行。
摘自《嘉兴日报》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