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4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5年04月04日

文学叩响心灵之门

颜 萍

 

又一所学校成为松江区作家协会文学进校园项目的挂牌基地。

说实话,我特别羡慕这些学校。在我读书的年代,对名家的仰慕之情只能停留在教材上、报纸上,喜欢的篇章我会剪下来,贴在本子上,不能剪的就抄下来,那时候剪报本、摘抄本垒了一摞,也足以成为我文学的蒙师,我也曾童言无忌地在小学班会课上说过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优秀的教师资源也是稀缺的,我在中山小学读书时,能力出众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赵小玲就被新开的实验小学挖走,班级里好多孩子为此都伤心地哭了。那时候,还经常听一些任课老师说起城乡差异,我们松江属于偏远的郊区,教育资源相对较少,为了要到一份市区名校的卷子,老师们会通过自己的关系,比如大学同学,周末的时候坐两个小时的车到徐家汇某车站碰头交换。就连写作文也都不如市区的孩子,城里人也有说辞,用“乡下人打开家门就是农田,而城里人打开家门是‘大世界’”来说明眼界决定了文章的境界。我当年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不服气的。直到高中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那年那时,我独自坐了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徐家汇青松城大酒店参加颁奖仪式,青涩如我,平生第一次见到了著名作家叶辛、赵丽宏、赵长天老师,我的拘谨和拘束,与市区获奖同学见多识广的神态,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我这才不得不服“乡下人”的孤陋寡闻。

有这番感慨,是因为有了对比。如今文学进校园,孩子们从小可以亲近文学,和名家面对面,以文学的名义,埋下一颗种子。我甚至觉得,以后,一些作者的新书发布会、读书研讨会可以放在学校里举行,让孩子们成为书的第一读者。

从小爱好文学,特别是学生家长、校家委会主任的几重身份,估计是作协主席交由我牵头文学进校园项目的缘由。和学校接触多了,和孩子沟通多了,我确实能设身处地感受到学生缺什么,学校要什么,我也更清楚家长在想什么。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说:“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教育是全社会的事,理应举全社会之力。

家长们喜欢什么?优质教育资源。如今松江教育依托环大学城教育高地,大学附校达20所,附属幼儿园2所,借力大学,肯定算是优质资源。学校喜欢什么?优质社会资源,用以填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很多学校都开设家长课堂,来自各行各业的学生家长走进课堂,以职业为切入点,给孩子们讲“和学习无关”的东西,而恰似这些无用的东西,却是孩子们走上社会所需要的。而学生喜欢什么?当然也是优质资源,通过优质资源的转化把苦恼的事情变成有趣的事情。就比如写作。学生中一直流传“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为什么怕写作文?主要是怕应试作文。太多条条框框约束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应试作文首要一条“不要写成诗歌”,当然,学生也不会去写“小小说”或者“童话”,因为这么写拿不到高分。而恰恰创意写作,才是面向社会的需求。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研究学者宁宗一说:“文学乃是人的心灵史,人的精神主体运动的历史……”苏联作家高尔基在1928年提出“文学就是人学”这一观点,核心在于强调文学的本质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生存状态及社会关系的深度探索与呈现。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进校园,意味着叩响了孩子们的心灵之门。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