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方老砚台
何伟康
那方竹笋形老端砚,是20多年前,从安徽黄山游屯溪老街觅得。
此砚长22㎝,宽13.6㎝,厚3.3㎝,重2㎏,砚堂为敞开式,朴素大方,布局得体。砚边有竹子环绕,砚池浅雕着一横卧顶土竹笋,长6.9㎝,宽2.6㎝。由于取材名贵,选用的端石石质坚硬,所以历经岁月打磨,仍保存完好。砚台表面色泽自然,包浆醇厚,与端石的底色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色彩层次。尤其那作为砚池的竹笋,笋壳呈滴水状交错相叠,纹路清晰可见,连笋的根眼也刻得活灵活现,仿佛一个生灵被深埋地下即将破土而出,惟妙惟肖。砚边四周分别刻有5支竹排,竹节错落有致。砚台上刻有竹子和竹笋,分别象征着高洁、坚韧、谦逊以及勃勃生机和成长,寓意步步高升。雕刻工艺精湛,刀法细腻流畅,每一处线条都彰显着工匠的高超技艺,体现出清代雕刻工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高光时期。加之量身定做的用整木挖制的檀木盒,使砚台更加秀外慧中。
砚台背面还刻有诗文,“带绿草堂日影灯光,眷念石友何时能忘”的楷书,字体规整,笔锋苍劲有力,落款为“此余七八岁时所用砚也,摩挲一过如逢故人。嘉庆丙辰诗龛铭并记”。经查询砚台主人诗龛本名法式善,(1752~1813)清代官吏、文学家。姓伍尧氏,蒙古正黄旗人。又名运昌,字开文,别号时帆,梧门。乾隆四十五年进士,官至侍读。乾隆帝盛赞其才,赐名“法式善”,满语“奋勉有为”之意。砚主人通过诗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自然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以及主人对砚台亲密无间的相伴和深深的眷念之情,更增添了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
汉代刘熙在《释名》中曾云:“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砚台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兴衰。其形制始于新石器时代,成形于秦汉,鼎盛于唐宋,发展于明清时期。在文房四宝中,笔会写秃,墨会磨尽,纸会用完,唯独砚质坚寿久,内敛厚重,超越时空,超越历史,传百世而不朽。
我喜爱收藏古玩,却独钟爱于砚台,这是因为砚属文房重器,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厚重和文人墨客的魂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使者,连接着古今,贯通着中外。到了当代,随着墨汁的出现,砚台逐渐淡出书写工具,沦为纯粹的收藏品。但是与砚“每日摩挲三两遍,共君上下千百年”,抚摸着它是一种享受,更是与古人交流的一种形式。清代顾陈垿有《砚》诗:“端溪谁割紫云腴,万古文心向此摅。”砚以载道,揭开一方方砚台铭文背后的人文历史画卷,展现的是人与砚、人与社会、人与历史间的一帧帧耐人寻味、情趣盎然、引人入胜的生命图景。真是“借得银河三滴水,磨出墨海千尺浪”。
斯是予爱砚的缘故。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