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宪伦与省松中音乐研究会
林 琳
若不是这本1932年印制的《音乐良友》还存世的话,恐怕没人知晓江苏省立松江中学(简称省松中,松江二中的前身)曾有个音乐研究会。这个音乐研究会在导师王宪伦的带领下竟产生了一支民乐团,并是松江县首支演奏粤曲的乐团,一时反响甚广。乐团还有着自己设计,萌哒哒“松中音乐团”和五线谱符号的团旗。
1927年省松中初建,不久后音乐研究会成立,而王宪伦自1930年入职省松中以来,在校长的大力支持下购置了弦乐器、管乐器与打击乐器,如胡琴、二胡、箫、笛和锣鼓等,并组织爱好音乐,会玩乐器的学生近三十人,组建了这支民乐团。在王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培育下团员们的音乐技能迅速提高,迈入了艺术的殿堂,不仅演出声情并茂,洋洋盈耳,而且雅俗共赏,使闻者流连忘返。师生们合奏《枫桥夜泊》《昭君怨》与《将军令》等情动于中而倾于器,演出佛曲《目莲救母》时一边唱着“昔日有个目莲僧,救母来到地狱门,南无阿弥……”一边磬声叮咚,香烟缭绕,营造出神秘庄严之氛围,均韵味十足。一时乐团的知名度甚高,常应邀到县城各处演出,深受欢迎。
王宪伦,吴江人,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6年,有感于西洋乐的传入使得礼乐并重的中国传统民乐受到极大冲击,故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中擅长国乐,又精于西乐的师生们发起并创建了“丙寅音乐团”,团员除王宪伦外,还有王沛伦与张季让等十余人。在弘扬国乐的同时他们也演奏西洋乐,洋为中用,并为探求国乐的发展之路改编并创作了《青莲乐府》《烛影摇红》与《战场月》等乐曲,为扩大国乐的影响还利用寒暑假奔赴沪宁等地演出,也曾莅临松江大戏院。
在省松中王宪伦教音乐和劳作,平时住校。他打扮入时,着西装,常以一条大丝巾替代领带,颇具艺术家风度。在音乐课上他教李叔同等配词的歌曲,如《横渡太平洋》“今日里别故乡,横渡这太平洋,肩膀上责任重,手掌里事业长……”心灵手巧的他除擅长二胡、口琴等乐器,亦精于木工、纸工、蜡工及石膏制作。作为二胡能手,王宪伦在省松中培养出弟子——二胡高手沈德钧与周芝瑞,并由此引发了全校的二胡热,各班同学自购二胡,跟着他俩一起学。另有学生李根生拉胡琴不输王老师,在王老师的力荐下省松中为他举办独奏会,演奏会上他的一曲《烛影摇红》倾倒全场,并受邀到校外演出。因口琴价廉物美,又便于携带,故王宪伦还购入伴奏用的和弦口琴、铜角口琴及低音口琴,组织学生练习口琴合奏,二重奏与三重奏,亦风靡全校,并参加县里的演出。
在这本16开63页的《音乐良友》的序言中,当时的校长彭维基高度评价了乐团的斐然成绩,赞道“此曲只有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序言之后印有王宪伦个人,及与音乐研究会全体会员、职员的集体照,以及团旗等照片。该书内容丰富,涉及乐话、乐歌、乐曲、京调与粤曲五个部分,并有王宪伦的朋友如二胡圣手张季让等的友情作文。其中“乐曲”部分包含管弦乐、弦乐合奏等,载有王宪伦、王沛伦(中国首部《音乐辞典》编者)作曲的乐谱,还有古琵琶谱、古瑟谱、京调与粤曲乐谱,其多种罕见的记谱方式被如今的乐友赞为国内首见。“乐话”中有多篇省松中学生所作的音乐文章,其中学生陈家煜的《中国的乐器》一文就是在王宪伦的鼓励下所作,王老师还为之修改与润笔。
据陈家煜回忆,这支乐团后因高中两届学生毕业后继无人而解散,具体的解散时间已记不清。1934年7月省松中改制为江苏省立松江高级应用化学科职业学校,王宪伦仍继续教音乐和劳作,直至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才离开松江。
乐海无涯,岁月流转,唯精神不灭,谨以此篇献给坚守、传承民族音乐并立意改造之的先辈们。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