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5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人文松江
2025年05月08日

老照片里藏故事 新烟火中守乡愁

——仓城老街的古今对话

□ 记者 贾丽

 

“五一”小长假后的仓城老街,安静得像“大考”后睡懒觉的孩子。上午10时,街边大多数店铺还未开门,走在街上,仿佛能“听”到街边墙上老照片里的故事:那双沾满泥土的大头皮鞋,不知丈量了仓城多少遍;那些修旧如旧的屋檐房梁,仿佛还散发着桐油与汗水混合的气息;石板路上深深的凹痕里,回响着独轮车碾过的吱呀声……

“这个摄影展以仓城建设为主题,拍摄对象都是仓城劳动者,也是《走进仓城》系列活动的序曲。”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运营方首创仓城・郎园Bridge项目品牌负责人于涛介绍。今年3月底,仓城・郎园Bridge团队开始构思《走进仓城》项目,计划通过老者“口述史”、主题展览、历史讲座等形式,挖掘仓城故事,为街区注入有温度、有回忆的在地文化。

 

他们因情怀回归,以信心坚守

临近中午,松江布馆对面的铺子开门了。木质门头上刻着的“馀暇小屋慢时光”,让人猜不透这里是经营什么的。推门而入,狭窄的空间内摆满了陶罐、瓷片、茶壶等旧物。店主俞峰是一位热情的“70后”,在此开店已有五六年。说起选择仓城的缘由,他打开话匣子:“我外婆在仓城生活了一辈子,母亲也在此出生长大。20世纪60年代,她大学毕业后援疆。我在新疆出生,1岁后被送回这里,由外婆抚养,直到10岁才离开。”俞峰回忆道,“后来我辗转多地,但始终忘不了仓城,这里承载着我美好的童年记忆,所以最终还是回来了。”

“70后”渔夫同样是土生土长的仓城人,他的母校就是仓桥学校。虽然定居城区,工作也在城区,但户口一直留在仓城。2020年,他与4位老友回到仓城创办未觉书屋,秉持“不求盈利只圆梦”的初心,因“不借不卖只能看”的经营理念迅速走红,1700万的点击量让他们登上全国热搜。

欢喜小院创始人、“80后”老黑也从小在仓城长大。父母早年在秀野桥边开早餐店,让他对这里充满眷恋。热爱户外和音乐的他召集好友盘下四合院:“就想把这里打造成大理的样子,用中式盖碗盛咖啡,每周办民谣音乐会、不定期播放经典港片,主打松弛感!”老黑希望将这里变成自己的乌托邦。

“95后”姑娘孙紫嫣也曾在仓城生活,今年“五一”她带着人宠生活体验馆回归创业。“我的经营理念时尚年轻,希望在这条老街实现新老文化碰撞,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孙紫嫣对仓城的未来充满信心。

 

他们因感动记录,视工作为使命

影视导演刘允乂热爱摄影,工作之余常拿着相机穿梭于街巷。偏爱拍摄老建筑的他,最常来的便是仓城。“从2022年起,我几乎每周都来仓城拍照,不知不觉记录下这里改造建设的点滴——老宅子翻修前的模样、被台风摧毁的百年老树,还有来自各地的建设者。他们见证了仓城的蜕变,是老街新生命的缔造者,值得被铭记。”一个月前,首创郎园邀他在老街办摄影展,他欣然答应。看到游客驻足欣赏作品,刘允乂深感使命在肩,希望像唐西林老师一样,用镜头记录松江变迁。

今年刚加入仓城・郎园Bridge团队的于涛,本职负责项目品牌建设与活动策划。在仓城工作的几个月里,他结识了许多淳朴的老仓城人,听闻了不少鲜活故事。团队经探讨后,《走进仓城》项目应运而生。

数据显示,仓城老街现有127处文保及非文保古建筑,其中42家商户已完成修缮出租(含10户已签约未营业商户)。随着古建陆续修缮交付,将有更多商户入驻。如何在重现仓城烟火气的同时,守护几代人的情怀?仓城・郎园Bridge团队给出答案:“我们通过‘文化灵感+跨代社交+影视生活+艺术共创’,打造有记忆、有温度的古镇庭院文旅商业街区,让历史与现代共鸣。”于涛介绍,目前团队已联系200余名仓城老邻居,完成社群搭建。这些涵盖老中青、不同身份的口述实录视频,将成为串联仓城记忆的纽带,唤醒更多人的归属感。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