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款“听诊器”为合肥注入“芯”动力
探针和探针卡是半导体制造过程中前道晶圆测试(CP)环节的关键组件,可以筛选不良芯片,避免无效组装,是半导体测试的“质量守门员”。
但一直以来,国内企业虽在中低端市场实现突破,高端领域却由于材料和工艺难题,始终“留有空白”。
2023年,聚焦MEMS(微机电)探针研发与制造的龙头企业奕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奕丞科技”)顺利完成了探针的国产化,并于今年落子合肥。对此,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是决定,更是命运的选择。”
走到技术的“更上游”
在日常生活中,探针二字并不多见,但目前所有电子零部件和芯片是否可以流向市场与大众,都要先问过它的意见。“探针与探针卡就像是一个‘听诊器’和‘把关员’,检测产品是否为良品,就是探针与探针卡的作用。”对于这道隐匿于技术生产线中的“关口”,公司负责人做了如此形象的比喻。
而实际上,放眼整个行业,探针一词出现的频率,要比想象的高得多。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探针卡市场规模达25亿美元,预计2028年增至45亿美元。
尽管由于对技术的不断钻研,国内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已实现探针与探针卡自我量产的突破,但随之而来的高端芯片生产需求,又将“产出更高端的探针与探针卡”的难题摆在了众人面前。
当前,全球芯片测试探针卡市场被美、意、日三国企业垄断,国内先进探针卡及探针长期依赖进口,这种情况在高端领域尤甚。
关山难越,如何前行,成为悬在眼前的拷问。
自2022年成立以来,奕丞科技便聚焦MEMS探针的研发与制造,由各专业领域2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半导体行业资深专家组成的核心团队,使得自主开发的MEMS探针工艺在微针径、高导电、耐电流等关键性能上与国际龙头Technoprobe等企业比肩,部分指标更具优势,成为国内首家实现高速CPU芯片测试探针国产化的企业。
2023年6月,公司一期项目顺利量产,形成年产360万根探针的产能,标志着我国在这一环节实现从0到1的突破,并为国内其他半导体企业,提供更加多元且优质的国产替代选择。
更多元的选择,也是一场更全面的跃迁。
在公司负责人看来,自主量产意味着中国不再单一依靠外来探针,在地完成的也不再是组装和利用,而是在生产环节也拥有了掌控力。
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也就表明国内企业可以彼此联动,生产出更加适配和需求多样化的探针与探针卡,完成自我的“全链条式”生产。
技术垄断的打破,让更加靓丽的技术风景映入眼帘。“我们走到了更上游。”这是奕丞科技最大的喜悦。
筑造发展的“安心巢”
今年1月,奕丞科技决定将公司总部迁至合肥包河区,深度融入区域半导体产业生态,为包河区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示范区注入强劲“芯”动力。
相应的帮扶接踵而至。次月,合肥滨湖产业发展集团旗下股权投资平台包河创投公司通过包河领航创业基金与包河科创二期基金,完成对奕丞科技的战略投资。
此次投资将助力奕丞科技扩展探针制造产线及探针卡组装产线,进一步打通“探针研发-制造-集成”全链条,加速突破高端探针卡技术壁垒,推动国产替代进程。
“合肥有上千家IC设计公司,刚好是自己的目标客户,另外还有众多半导体制造厂,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村落’。”在地资源雄厚,是奕丞科技在发展的关键节点上,选择合肥的重要原因。
“合肥对产业的支持,不仅是投资方面的支持,还有配套上面的支持,可以对企业起到一个非常正向的帮扶。”定居,但不止定居,公司负责人希望“可以从合肥前往周边半导体密集的城市,甚至把产品辐射到全国,从‘合肥造’到‘全国用’。”
与合肥完成深度契合,奕丞科技交出了自己的“清单”——在包河区建立几百人的团队,专攻探针与探针卡的研发。而这一举动,也预示着奕丞科技与合肥将互相成就,塑造这座城市最为亮眼的科创风景线。
摘自《合肥日报》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