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经典致敬
马信芳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
40年前,这首电视剧《济公》的主题歌《哪里有不平哪有我》响彻上海。当这部电视剧由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更是在全国流传。主题歌一响,一个衣衫褴褛、手持破扇、疯癫济世的济公顿时映入眼帘。
向经典致敬,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中国好剧系列电视剧《济公》专题节目日前播出。《济公》导演张戈告诉我,他和副导演、作曲,及部分演员,时隔40年后再相会,真是难得。
特别是92岁饰演济公的游本昌坐着轮椅特地赶来与老朋友会面,让大家激动不已。原来,今年年初,游老的身体状况非常不好,一度陷入危险。春节前夕,因慢阻肺急性发作,血氧值降到80多。紧急送医后,医生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幸运的是,老爷子靠着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情绪,奇迹般地逃离了死神。他康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参加《济公》40周年纪念活动。游老大笑说:“经过了一段休养,第一件事情就是咱们这个《济公》的见面,太高兴,太幸福了。”
久别重逢,张戈和游本昌亲切握手。当年拍摄的往事又重现在眼前。
1985年,上海电视台的电视剧创作迈步改革开放。这时,“疯疯癫癫的济公和尚”的剧本飞到了张戈的桌上。
张戈决定将济公的传说搬上荧屏。一集一个故事。由谁来演济公?选主角成为张戈的重头工作。他的办公桌上放着许多照片,有他想到的,也有朋友们推荐的。
张戈想到了游本昌,他,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对南方生活熟悉,特别是他身上还具有海派的那种文化气质。促使他想到游本昌的,是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一个节目——洗澡,这是1984年春晚上,游本昌出演哑剧《沐浴》。
一个无形的浴室,游本昌差点摔倒,脱下衣服,拧开水龙头冲洗身体,洗完头遭遇“断水”,水再来时“温度过高”,烫得他直哆嗦……短短四分钟,没有一句台词,游本昌用幽默的肢体语言,演绎了一个淋浴的滑稽人。他的表演给张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是,张戈与副导演,还有化妆师,一行三人来到了北京。游本昌一听要邀他去演济公,顿时笑逐颜开。
游本昌,1933年生。1952年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学习。1956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央实验话剧团任演员。可他演的都是些小人物,即“跑龙套”。至1985年,52岁的他已经演了79个角色。没想到,第80个角色——济公,竟落到了他的头上。
回首当年,张戈说,那时拍摄制作条件粗拙简陋,只能因陋就简,留下了许多遗憾。当年的特技效果真的太“小儿科”了。
济公惩恶扬善、扶危济困的故事具有丰富的神话色彩,历来为人们口耳相传,电视剧中很多情节需要用特技制作展现,然而当时技术部门熟练掌握的特技效果只有一种——抠像。但剧组成员集思广益、绞尽脑汁,反复试验,发明了不少土办法,才拍成《古井运木》《飞来峰》《装不满的酒葫芦》等特技镜头。
如《飞来峰》。现在用特技,将一座山搬场,这是轻而易举的事。可当时,用“抠像”法,需几次拍摄,“对缝”时又要正确无误,才能天衣无缝。所以,摄影花了大工夫才得以完成。
又如《古井运木》。大家都想到,这口井一定要大,里面可藏人和木材,然后将木头一根一根传上来,好似从井上运出来。张戈一行跑遍杭州,最后在一家酒厂里发现了一个已经废弃的酒窟。但如何成为一口井,又难煞了。大家决定改建:上面加建一个假井台,底下部分用灯光遮掩。就这样,以假乱真,通过不同机位的拍摄,荧屏上出现的是一根根木材从井里运出……
由于当时受条件的限制,在拍摄时,演员还得受皮肉之苦。如《大闹秦相府》一集中,衙役们将济公高高举起后狠狠抛掷,反复多次。地上虽然设置了体操垫,但冲击力依然不小。游本昌被抬起又抛下。当时他已年过半百,忍受了被摔打的疼痛,才完成拍摄。
正是在大家齐心协力下,《济公》圆满开播。它影响之大,流传之广,堪称经典。当年观过此剧的观众至今回忆起来,依然津津乐道。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