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复帖>考释》修正
费水弟
2025年3月7日,《松江报》刊发了拙文《<平复帖>考释》(以下简称《考释》),得到了许多学者和书法爱好者的关注和共鸣,深感欣慰。
然而,在《考释》一文中,对个别文字的释读仍存在着不确定性的遗憾,其中提到:“现唯存疑者为第64字。当年启功先生第一次释为‘量’字,后又改为‘爱’字。郑春松先生释为‘黔’字;张忠田先生释为‘梦’字;俞丰先生释为‘赏’字。但皆不可证。现暂且定为‘梦’字。”也正是这一缘故,希望通过此文的刊发能够集思广益,使其得到完善。
在此文刊发之前,我曾与对陆机书法研究很有造诣的吴运友先生做过深入的探讨。吴先生认为此字从字理上看应释“墨”字。当时没有采纳,因为觉得“墨”与“思识”两字很难构成合理的词组,在文理上不能成立。
前几日,在网上看到拙文的平湖籍学者胡剑南先生,几经周折联系到我,提出了他的见解,认为第64字应是“墨”字,而它前面的缺字应是“文”字。当假定第63字(缺字)为“文”字时,顿时让我的思绪豁然开朗。“文墨”与“思识”组成了“思识文墨”的词组,思,思想也;识,学识也;文,文章也;墨,笔墨也。此说字理文理皆通,实为可信。此乃大的收获。
至此,我想松江版的《平复帖》释文可以交出一份比较满意的答卷了。全文如下:
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至此,此以为庆。年既至男,幸为复失。甚忧耳。
吴子杨,往初来至,吾不能覩(睹)。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文墨,足迈前轨,所念有宜。可称之。
闵鸿、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译文:
彦先体弱多病,恐怕难以康复。当初病情初发,想不到会发展到如此程度。但能维持到现在,也值得庆幸了。现在到了成年,希望能够好转。真的很担忧啊。
吴郡晚辈杨方,往日初来我这里,但我没能见到。这次临去西域时再来,我看他仪表堂堂,举止有度,体貌俊美。且思想学识文章笔墨都胜过他的前辈,许多想法也与时代相适宜,值得称赞。
至于闵鸿、顾荣两人,因战乱的原因,没有他们的消息。
学术无止境。现在的这一释文,只能说是以这篇尺牍文本的本身,依据字理和文理这两条路径而获得的一种自圆其说。正如我当时的那个愿望:“本文作为一个尝试,提出自己一点肤浅的看法,以引起更多的人士关注这一课题。”使这篇“法帖之祖”,在文字上恢复其本来的面貌。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