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敲开一扇门 邻里变亲人
——中山街道莱顿小城邻里故事
太极拳社团
邻里共建
稚慧妈妈读书会活动
□ 记者 陈树 实习生 沈展翮
清晨,邻居们相约在小区广场打太极;晚饭后,喊上左邻右舍出门遛弯、遛娃;晴好的周末,邻居们一起去公园野餐……这是中山街道莱顿小城邻里交往的日常片段。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作为一个万人社区,莱顿小城的居民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在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带领下,社区软硬件不断升级,筑牢了居民安全感;丰富的文体活动在邻里间编织起情感纽带,让居民有了归属感;日常“搭把手”的守望相助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大家敞开了家门,也打开了心门。
从“住在这里”到“爱上这里”
“变化翻天覆地!”提起小区的今昔,76岁的汪忠平感慨万千。2009年退休后,他告别市区,被莱顿的环境吸引,成为最早入住的居民之一。“刚来时,窗外是农田,公交仅两条线。晚上,整栋楼的灯光稀疏可数,邻里间也不熟悉。”光阴流转,如今每当夜幕低垂,万家灯火,他在小区散步时,一声声“汪师傅”的亲切问候迎面而来,被认同、被需要的满足感与幸福感,便在他心头漾开。
“选择莱顿,值了!”汪忠平细数变化,“周边配套齐全了,生活便捷;社区设施升级,智能管理更添安心。但最暖心的,还是邻里间那份人情味。”作为老党员,他在社区找到了新的“舞台”,成了骨干志愿者,还曾拥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党员工作室。退而不休,他带头学习政策理论,热心社区治理,早已从“住在这里”深深“爱上了这里”。
“汪师傅,快递到了家里没人,放您那儿行吗?”“没问题,送来吧!”“汪师傅,我们临时有事,孩子能托您照看会儿?”“行,送来!”对于邻居的求助,汪忠平的家门永远敞开。同样,当家里急需油盐酱醋或药品,他在群里一声招呼,邻居们也纷纷响应。
一楼的邻居小李还记得,初来乍到,是汪师傅主动敲开了他的门。一句热情的问候,一份详尽的周边“攻略”,互加微信、拉进楼道群……老汪帮他迅速融入了这个“大家庭”。
一个清晨,急促的电话铃响起:“汪师傅,我儿媳要生了!儿子出差下午才回,您能帮忙先送去医院吗?”汪忠平二话不说,立刻上门,护送孕妇就医,直至家属赶到。还有一次垃圾分类值班,他敏锐捕捉到一声异响,循声发现一名幼童不慎从高楼坠落。他疾呼门卫、寻找家长,争分夺秒,幸好孩子仅脚部骨折。他随后又建议加装防护栏,守护安全。
“社区大而不乱,人情味浓,住得舒心!”68岁的盛士梅来自吉林,初来时举目无亲。在小区“遛娃”时,她总爱多带些洗得干干净净的水果零食,热情分享。儿子曾担忧:“妈,万一人家吃出问题呢?”盛阿姨却笃定:“咱邻居都是明理人!”如今,她在社区结识了众多好友,发自内心爱上了这里。作为“老伙伴计划”志愿者,她常年关爱着社区5位邻居,年龄最大的90多岁。手机一有恶劣天气预警,她总是第一时间奔向这些老伙伴家中,查看门窗,叮嘱安全,将关怀送到心坎上。
从“玩在一起”到“心在一起”
“姐妹们,静下心来,把家里的烦心事都暂时抛开……”清晨的孔雀园,传来社区太极队队长金化温和的声音,二十多位太极爱好者在她带领下凝神静气锻炼。她们大多来自外地,生活重心是帮子女带娃。
“除了围着儿孙转,我们老人也该有自己的天地和伙伴,得走出家门。”来自安徽的金化坦言,最初担心在这里除了带孙子外,生活会很单调,没想到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玩伴,日子过得充实又快乐。
团队成立之初,为觅得理想的训练场地,金化和队员们踏遍了小区的角落。综合考虑光照、噪声等因素,最终从6个备选点中敲定了孔雀园。有了固定“舞台”,加上社区学校老师的定期指导,团队日益壮大,如今已有50多人。有的邻居热爱运动但因身体条件受限无法跟练,也常被热情邀请坐在一旁“围观”。正值暑假,一些随孩子返乡的队员,在群里密切关注着队伍动态,像盼归巢般期待着回松江的日子,生怕落下了集体的节拍。
朝夕相处,大家熟悉了彼此的身体和家庭状况,也多了一份牵挂。“有些话,跟家人不好开口,跟姐妹们唠唠,心就敞亮了。时间长了,玩伴成了闺蜜,邻居真成了亲戚。”队员们感触颇深。租户王阿姨是位空巢老人,在附近医院做康复治疗,也是太极拳爱好者。加入社团后,这里成了她的精神家园。一次,王阿姨女儿从美国归来,看到母亲与金化等邻居热络交谈的场面,不禁动容:“妈妈住过不少社区,在莱顿这两年是她最开心的时光。”
队员叶援爱唱戏打拳,一次不慎骨折,出门成了难题。“在家干着急,怕跟不上队伍了。”她回忆。得知市里有团队送戏到街道,金化立刻联系她:“走,我们带你去看戏!”当天,金化联系家人开车到叶援楼下,几位姐妹上门搀扶,让她过了一把戏瘾。后来叶援老伴患病,姐妹们拎着慰问品登门探望;老伴离世后,叶援情绪低落,姐妹们便每晚邀她散步谈心,陪伴她慢慢走出阴霾。“遇到了一群好邻居,一群好姐妹,很幸福。”叶援感慨。
“刚来时,我老伴总念叨回安徽老家,后来他也参加了社区的兴趣班,学太极、练书法,再也不喊着回去了。”金化笑着告诉记者。偶尔与外地老友网上聊天,她总自豪地说:“虽然住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社区规模也不小,但我们这儿邻里关系特别好,人情味特别浓,我的心,就扎根在这里了。”
据统计,社区已有合唱队、戏曲队、太极拳队、时装队、腰鼓队、舞扇队、器乐队等20多支居民自发组织的文体团队。社区还设立了邻里文化节、运动会等常态活动。今年5月,莱顿居民区党支部联合业委会、物业精心策划“幸福莱邻·一起达人秀”邻里文化节。“最初预计12个节目,结果报名异常踊跃,最终20多个节目精彩亮相。有的节目表演人数多,台上站不下,大家就在台下观众席里齐舞欢歌,那叫一个热闹!”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张宗慧回忆道。
从“独自面对”到“共同成长”
每周二上午,社区的“莱享客厅”里,稚慧妈妈读书会准时开课,社区的全职妈妈们暂别琐碎,在书页翻动与思想碰撞中汲取智慧。“这里不仅是学知识的地方,更是情绪的‘树洞’。面对育儿焦虑、夫妻关系难题,我们彼此能感同身受,互相支招,让我觉得自己不孤单,充满了前行的力量。”一位妈妈由衷感慨。
读书会创始人李明佳来自台湾省,2013年随丈夫入住莱顿小城,成为全职妈妈。为了更好地育儿,她进修了心理课程,并主动联合社区的全职妈妈们开展读书育儿活动。2018年,在社区大力支持下,稚慧妈妈读书会正式成立。从最初的线下读书分享,发展至如今线上线下融合的多样交流,读书会内容不断丰富,吸引了越来越多邻居参与,邻里情感的纽带也悄然织得更紧。
当一位成员的老公突发中风,读书会的姐妹们第一时间上门探望。“送菜送饭、照顾孩子,我们都能搭把手,别怕,有我们在!”温暖的话语让困境中的妈妈热泪盈眶。从共读一本书到彼此支撑,这里成了全职妈妈们坚实的精神港湾。
“在共读、探讨育儿经的过程中,大家建立了深厚的信任,敞开心扉倾诉生活中的不易。在互相安慰和支持中,纾解情绪,汲取勇气,一起成长蜕变。”李明佳道出了读书会的真谛。她常提醒姐妹们:“全职妈妈虽以孩子为中心,但个人成长同样重要。随着孩子长大,我们的目光也要逐渐回归自身,通过学习和阅读,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美好。”
她们一起共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等书籍,探讨家庭心理健康,涵养良好家风。读书会还积极邀请孩子和爸爸参与亲子研学、儿童品格塑造夏令营等活动,至今已服务家庭3000余户次,成为社区一条牢固而温情的情感纽带。许多成员感慨,这里早已超越了“读书会”,更像“团体疗愈”。
从“吵吵闹闹”到“客客气气”
“万人社区,邻里矛盾多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几位居委会干部笑着摇头:“不多,很多小摩擦都被住在社区的‘自己人’化解在萌芽了。”原来,居委会工作人员张玉婷、陈曦就扎根在小区,她们成了处理邻里“火情”的“消防员”。
“邻里摩擦难免,关键是如何快速帮居民‘找对人、办对事’。我们住在这里,人头熟、情况明,这就是优势。”张玉婷说。一次,7号楼出租房水管爆裂殃及楼下,楼下邻居在群里焦急抱怨。张玉婷看到立即回复:“马上到!”同时通知物业,联系业主和租户,相关人员及时到场,高效沟通协商出解决方案,避免了矛盾升级。
“人熟了,沟通无障碍,自然事半功倍。”陈曦说,许多邻居知道她是居委会工作人员,在散步时遇到她,也愿意跟她讲对小区建设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无论事情大小,她都会记在心上,给居民一个答复。
张宗慧曾是社区居委会成立伊始的筹备组班子成员,去年3月,他又回到了熟悉的社区担任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小区居民自住率大幅提升、出租率下降,环境美了,正能量更多了。”张宗慧说。居委会工作人员还摸索出邻里矛盾的“调解智慧”——“共情”。偶有居民因纠纷找张宗慧评理,他常巧妙地请与当事人“同乡”的邻居充当“润滑剂”。熟悉的乡音瞬间拉近距离,居民们从“吵吵闹闹”变得“客客气气”,怒气消了大半,矛盾自然迎刃而解。
盛士梅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
汪忠平(左)服务邻居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