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8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5年08月15日

本色流沙河

周 洋

 

蜀中自古人杰地灵,近代以来更是人才辈出,流沙河即是其中一位。先生以新诗创作在文坛崭露头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办《星星》诗刊,代表作《就是那一只蟋蟀》《理想》曾被收录中学语文课本广为人知。

改革开放后,流沙河以旺盛的创作活力再度回归,说文解字阐释古典,以民间视角发掘川蜀文化。他常感叹所读有限,生有涯而知无涯,沉潜书海,游目文史,精读熟谙《诗经》《庄子》《史记》《说文解字》等中华文化典籍。晚岁厚积薄发,笔耕不辍,成就《书鱼识小》《晚窗偷读》等六本散文随笔集。他的文章学识郁勃,刺贪讽腐偶露峥嵘,拥有众多读者。文汇出版社《聚学文丛》邀请流沙河夫人吴茂华女士,从《流沙河近作》和《再说龙及其他》两本书中选取精华文本,编选成《流沙河随笔拾萃》一书。蒙鱼丽女史慨赠,这部书几个月来一直放在我的案头,使我在流沙河先生辞世五年之后,可以重温他的思想和情怀。

《流沙河随笔拾萃》共收文136篇,按内容大致分为三类:一为文史考据,二为文化批评,三为忆旧怀人。流沙河于汉语文字考辨之学兴趣甚浓也用力最勤,此前即有《白鱼解字》《流沙河认字》《字看我一生》等著作行世。这次选入书中的《说类》《说井》《犬狗之辨》《葵为百菜之王》等篇什均属此类。先生并非那些醉心于故纸堆中饾饤之学的老生腐儒,而是对时下种种语言乱象常有感发,意在襄助读者增长知识,广大见闻,怡人性情,对社会文化建设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比如,书中有一篇《说腊肉》写得妙趣横生。针对当下人们只知有农历腊月里用柏枝烟熏制成的熏腊肉,而不知《易经》中早有记载的腊肉,读作Xi,第一声,意指晒干的肉,是选取猪身上最肥美可口的后腿肉制成。流沙河撰文指出此二者的不同,意在提醒那些不学无术却常把国学挂在口边的人,此中学问大矣。

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有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也正是流沙河坐拥书斋、著书撰文的价值取向。先生笔下的《蜀人吃茶十五谈》,十五个短章篇篇隽永可读,把近代以来四川民间的饮茶风尚娓娓道来,那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烟火气息,使人分明感受到每一次历史大变革时期世态人情的变化,都可以从民间饮茶习俗的细节中窥知端倪,真是小中见大,谛听历史微声。

流沙河曾有一张字条书赠蜀中学者龚明德。上书《庄子·列御寇》中的一句话:“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庄子》一书是流沙河自认为“影响我至深的文学名著”三本之一(另两本是《水浒传》和巴金的《家》),可以想见他对《庄子》研读之深,钟爱之切。“巧者劳”和“智者忧”,刻画了因才华、智慧而陷入世俗劳累与忧愁的那类人群;而“无能者饱食而遨游”则展现出一种看似无所作为,却能享受自在生活的状态,突出了不同人生选择的境界差异。正所谓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先生在民国时期接受启蒙教育,古文功底扎实。抗战烽火正炽之时,被征调参与美军广汉军用机场的修建。蛰伏多年之后又以卓尔不群的文史著作令人刮目相看。可谓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传奇人生。

龚明德的新著《初读流沙河》一书,已有部分文字先行在网络连载,这使我了解到流沙河的一桩轶事。2005年巴金先生逝世后,流沙河应成都《华西都市报》约稿,写过一篇《代挽联赞先生》。文中有他为悼念巴金写的一副挽联:“乘激流以壮志抛家,风雨百龄,似火朝霞烧长夜;讲真话而忧心系国,楷模一代,如冰晚节映太阳。”文中还有一段夫子自道式的独白:“晚辈不才,不敢说自己也讲了真话。但是敢说,我要力求做到不说假话。万一讲了,也要做到知耻脸红,现尴尬态,让听众明白我在讲假话。果能如此,庶几不愧对巴金先生从此远去的背影,纵然写不出像样的作品,都可以过关了。”这饱含深情的挽联和自陈心迹的表白,所要表达的内涵,正是流沙河毕生坚守的本色。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