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8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5年08月15日

一把裁缝尺

何伟康

 

《说文解字》:“尺,十寸也。”尺子的本义是长度单位,一尺为十寸。在上古时代尺子未出现前,先民用自己的身体部位为基准来充当尺子,进行测量能见的万事万物。素有“布手知尺(拇指与食指的间距为尺)、迈步定亩(方二百四十步为亩)”的说法。中国尺的起源可追溯至商代,自从秦朝统一度量衡之后,各个朝代的长度仍有所不同。秦、西汉一尺为23.2厘米,三国、两晋一尺为24厘米,隋、唐一尺为29.5厘米,明、清一尺为31.1厘米,现代一尺为33.3厘米。历经三千多年的演变、规范,才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度量衡体系的核心载体。

许多年前我到古玩市场觅到了一把清代的紫檀木裁缝尺,长32厘米,宽3厘米,厚度0.7厘米,两侧刻度分别有白铜星花相嵌,中间有两个八卦纹饰特别注目,品相完好,包浆浸润,牛毛纹清晰,手感舒适。由于尺子使用年代久远,原两端直角已磨损为圆弧形,连刻度上有些铜星也已脱落,而且尺的一端还打着孔,用布条或线绳拴上,便于悬挂。

中国尺子的发展史,不得不说是一部见证了中国古代科技、工艺和度量衡制度演变的历史长卷。从古至今,尺子的材质、功能、单位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从商代象牙尺到汉代青铜卡尺的应运而生、因形而测的演化史,无不凝结了中国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水平。由此推断,尺子既是精确的测量工具,更是承载人类文明与精神价值的象征。

古代先贤赞美尺子的警句颇多。屈原《卜居》中曾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说明事物各有所长,各有千秋;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中指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用个人的品德这把尺,赢得众人追求的修身理念。最经典的要数弘一法师那句“人生有尺,做人有度”,简单而通俗地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心中有尺,量人也量己,有度的人生,不是缺乏追求,而是学会了平衡,不让贪婪毁了我们的幸福。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应该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要被冲动所控制,因为冲动是魔鬼。一定要学会释放自己,冷静思考,珍惜当下,让我们保持有度的原则,不过分追求完美,这既是处世准则也是生命智慧的表达。

实践证明,尺子之所以能丈量他人,源于自身正直,公平公正。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把尺子,时时刻刻度量着自己的人生。观人如镜,衡己若秤,量得量失,而做人的尺度奥秘,不在乎丈量的精确性,而在于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式,开心舒坦,以善为本,把握好尺度,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能过上喜乐安康的生活。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