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坝上首村 “好水”生金
文/湖北十堰日报记者 雷勇 纪枫波 图/湖北十堰日报记者 刘昆
风光秀丽的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被誉为“坝上第一村”。
晨雾未散,库面笼着薄纱,湖北十堰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已被涛声唤醒。站上村头观光塔远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丹江口水库万顷碧波尽收眼底。2.5公里长的丹江口大坝如巨脊横亘山水间,环抱着这汪清水,汩汩送往京津冀豫地区,滋养着1.14亿人。
蔡湾村距大坝直线距离仅500米,被称为“坝上第一村”。蔡湾人既是“中国好水”北上的见证者,更是“北方水井”最贴身的守护者。10月10日,记者蹲点采访时深刻感受到,这片源头碧波不再只是风景,更成了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在护水、用水、养水的良性循环里,蔡湾村已然发生蝶变。
呵护“北方水井”
早上7点,金色阳光将丹江口水库晕染成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
58岁的护水小队队长董德斌启动清漂船,和队员胡小三、董贤军一同闯入画中——船头的捞网不时捞起零星浮渣,船身划过水面的轻响,混着远处鸟鸣,成了清晨库区最生动的背景音。
这艘清漂船,是渔民们过去赖以生存的渔船改装的。他们三人曾经都是靠水吃水的渔民。长江十年禁渔令落地后,他们“洗脚上岸”,成了这汪碧水的守护者。
“禁渔前,有时候打一天鱼能挣上千块哩!”董德斌擦着额头的汗说,“刚禁渔那阵儿直犯愁,全家生计没着落。还好政府不仅给了补偿,还安排了护水员的活儿,现在每月有稳定收入。”
清漂船在库区缓缓巡航,董德斌指着远处干净的岸线笑道:“你看现在,库区垃圾越来越少,大家的卫生习惯比以前好多了!”
船行碧波上,岸边风光亦动人。整齐排列的移民安置房,白墙搭配木格栅,与库区的青山碧水相映成趣。
“这一库清水,关系着京津冀豫1亿多人的饮水安全。守好‘北方水井’,是头等大事。”村党支部书记申再清说出了所有蔡湾人的心里话。
近几年,蔡湾村全力推进“六无”(无暴露垃圾、无化肥施用、无塑料污染、无污水直排、无农产品公害、无旱厕)美丽乡村建设。村里还组建了护水志愿服务队,每周固定开展两次集体巡库、清岸活动,让护水行动从“专人干”变成“众人护”。
“去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回信,勉励我们守好这‘一泓清水’。当时非常振奋,激动得一夜没睡着!”董德斌回忆起来,眼里仍闪着光,“我们都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水护好!”
用活“中国好水”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2015年7月,丹江口水源地入选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2020年10月,丹江口市获评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些,不仅是丹江口的荣誉,更映照着蔡湾村“靠水吃水”的新生故事。
58岁的胡小三,是蔡湾村最早尝到好水“甜头”的人。每天天刚亮,他就驾着清漂船巡护库区。待到夕阳西沉,他又一头扎进自家15亩葡萄园。
“咱这‘阳光葡萄’喝的是丹江口水库的水,甜度高,还自带天然果香。今年这片园子能挣20万元,比过去打鱼强得多!”胡小三说,好水滋养的,不止是农户的田垄。
在北京市的帮扶下,蔡湾村把曾经荒着的农田盘活,建成了350亩的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口)数字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内智慧大棚和中国农科院联建。恒温恒湿的环境里,数字化设备实时监测土壤和作物,生菜长得水灵,脱毒红薯苗更是郁郁葱葱。
“好水配科技,种出的东西就是好。”丹江口泽沃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庆华说,村里的农业示范园年产5000万株红薯苗,广东、云南的客商提前3个月来预订,供不应求,还带动60多户乡亲增收——有人拿土地流转费,有人在大棚务工,有人靠合作社分红。现代农业的红利顺着好水“流”进了农家。
水养出了好生态,也引来八方游客。
这几年,当地抢抓机遇完善基础设施。中国最美山水公路——丹江口库区环库公路绕村而过,沧浪海旅游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园、“沧浪之光”观光塔陆续建成开放,蔡湾村成了网红打卡地。仅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村里就接待了2万多名游客。
“咱天天见的山水,城里人倒真稀罕!”曾经的渔民、如今的护水员董贤军渐渐懂了:护好水,是给子孙留长远路。
游客顺着好山好水来,村民的增收门路也跟着宽了。8年前,代龙菊和丈夫从外地务工回乡,开起了农家乐。青菜、瓜果、猪肉,都是用这一汪好水种养的,味道鲜得很。最忙时一天有50桌客人。
“从前在外奔波,娃子只能留在家里,现在守着家就能把日子过红火。”代龙菊笑着擦桌子,眼里满是喜悦。
反哺“幸福源泉”
十年守护,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以上,北京近八成、天津全部城区供水皆源于此;在北京市等受水区城市的帮扶下,蔡湾村的现代农业、光伏、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村集体收入从10年前的不足5万元增加到去年的57万元,今年预计突破1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8万元。
董德斌、胡小三现在彻底想通了:“当年撒网打鱼是靠水吃饭,如今巡库清漂是对水反哺。守护这一库清水,不仅是替北方千万家庭守好了‘水井’,也是守住了库区人民过好日子的根本。”
反哺丹江口水库这个“幸福源泉”,还得有实招。村里的《村规民约》明确告知村民,不得砍树、开养殖场、直排污水,家家户户都得签环境保护协议。
十年来,逐渐富起来的蔡湾村,把集体收入往护水里贴:添了微动力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后的污水能浇田;建了智能厨余垃圾站,让垃圾“变废为肥”;还购置巡库工具,保障每周两次巡护。如今,全村生活垃圾、污水已100%集中处理,护水堤坝越筑越牢。
硬件跟上了,如何让护水变成大家的日常习惯?村里又琢磨出了“积分存折”这个好办法。
76岁的刘淑梅没想到,去村里的“幸福食堂”吃饭能靠积分换:“扫干净房前屋后就给分,攒俩积分就够吃一顿饭!”全村户户有“积分存折”,环境评比、志愿服务、提发展建议都能加分;积分可换日用品,60岁以上老人还能换餐食,80岁以上免费用餐。
一张小“存折”,把护水和日子的甜头绑在一起。护水渐渐从“村干部催着干”变成“村民主动守”——谁随手扔垃圾,邻居先站出来制止。
“护水根基”扎牢了,蔡湾村的烟火气也裹着暖意。好客的马淑梅常站在门前,热情招呼路过的游客进屋喝茶。玻璃杯里泡着本地绿茶,汉江水沏开的茶汤清透,抿一口满是甘润。
不远处的“幸福食堂”飘着热乎饭香,托幼中心传出孩子的清脆笑声,村口“全国文明村”的牌子在阳光下闪耀。秋日暖阳,把幸福的影子拉得老长,风也慢下来,似要品品这水源滋养的好光景……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