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山捧绿金 渔村泛新韵
文/湖北十堰日报记者 马会骏 段吉雄 图/湖北十堰日报记者 刘昆
昔日的石漠荒山如今已被油橄榄覆绿。
“早先这坡啊,连绵数里尽是裸露的岩层,连耐旱的酸枣树都稀稀拉拉,没几棵能活利索。”10月7日,站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连片的油橄榄林里,杨溪铺村党支部书记鲁建机抚摸着碗口粗的油橄榄树干,目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橄榄叶隙,落在山下蜿蜒东流的汉江上。
“后来镇里带着咱种油橄榄,从选苗到管护,技术员手把手地教。现在村里人靠它添了收入,最金贵的是生态也好起来了,都是这林子带来的福气哟!”
顺着鲁建机所指的方向望去,油橄榄林从山脚一直漫到山腰,秋风裹着草木、果实的清香漫到江上,汉江水泛着翡翠般的光泽。
石漠荒山披绿装
杨溪铺村紧依汉江,辖区内的大尖山是典型的石漠化山地。过去,这里土层薄得能看见石头,村民们每年要从汉江边挑回淤泥,一担担堆在山坳里垒成“巴掌田”,勉强种些玉米、红薯,遇上旱年收成就“打水漂”。
“最怕汛期,山上的泥沙裹着碎石往江里涌,岸边的石头缝里灌满黄泥,江水都发浑了。”回忆过往,鲁建机感慨地说。
这片荒山的“重生”,始于2015年。村里引进湖北鑫榄源油橄榄科技有限公司,流转1700多亩石漠化山地,经平整改造后全种上了油橄榄树。
“一棵成年油橄榄的横向根系能铺3平方米,就像给土壤织了张‘立体防护网’;1700多亩连成片,更成了盖在荒山上的‘吸水毯’。”技术员陈功蹲在林间,指着脚下的土地解释。如今,雨水落到油橄榄林,一半以上能渗进土壤剩下的顺着林间缓坡慢慢流,连细沙都带不走。
负责油橄榄林运营的鑫榄源公司,把“护水”刻进了产业链的每一环。“种油橄榄全程不施化肥,农药也只用生物制剂,不污染土壤水质,结的都是优质橄榄果。”公司负责人说。
73岁的孟万生是最早的受益者,他把自家4亩荒地流转给公司,还常年在油橄榄园里务工——栽树、锄草、修剪、采收,活儿不重,收入却稳。“一亩地年租金600元,务工每天100元,一年能干7个月,算下来能赚两三万,比种庄稼强多了!”老人给记者交底,脸上带着笑。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站在大尖山顶远眺,连片的油橄榄树绿意盎然,沉甸甸的果实缀满枝头;山脚下,汉江水碧波荡漾,一路逶迤流向远方。
一泓清水入画来
仲秋的汉江郧阳段,江面澄澈如镜,岸边芦苇泛着浅黄。杨溪铺村5组的渔村广场上,一座两米多高的一体化处理箱体格外醒目——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每一滴汇入汉江的水,都事关千万人的饮水安全。
“这是咱村的‘水质净化器’,日处理生活污水能达200吨!”鲁建机指着箱体,话里满是底气。此前,村里虽有4座小型污水处理站,但日处理量仅100吨。后来安置点居民增多,污水排放量几乎翻倍,老设备“扛不住了”。2023年,郧阳区投资200余万元对该村污水处理站进行升级改造,让污水治理能力跟上了发展节奏。
走进处理站,污水的“净化之旅”清晰可见:污水先经过粗细两道格栅——粗格栅拦下塑料袋、树枝,细格栅滤掉5毫米以下的杂质,固体污染物全“截胡”;再流入沉砂池,泥沙在重力作用下沉积,吸砂泵定期清理,实现泥砂与有机物分离;到了调节池,潜水搅拌器不停转动,把污水水质波动控制在5%以内,避免冲击后续环节。
最关键的“净水密码”,藏在AO+MBR+消毒一体化设备里:缺氧区中,反硝化细菌悄悄把硝酸盐变成氮气释放,降解污染物;好氧区里,气泵24小时供氧,活性污泥里的好氧菌“大口”吞噬有机物;膜单元的超滤膜像“筛子”,既滤除杂质,还能高效除磷;最后,污水流进露天消毒池,投加的次氯酸钠杀灭大肠杆菌,完成“变身”。
“你看这出水,清澈没异味,完全达到农村污水排放一级标准!”湖北雷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运维员金志诚举着取样瓶,瓶里的水清澈透亮。他每3天取样检测一次,每周巡检时,会挨个检查膜组件通透性、药剂余量,连设备连接处的螺丝都要拧一拧,“这水要流进汉江,半点马虎不得!”
污水管住了,汉江岸边的“志愿红”更成了风景。退伍军人、村干部钟雄,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沿江滩徒步巡河,手里拎着夹子和垃圾袋。作为志愿服务队带头人,他每周组织护水行动,还跟村民唠“污水进管网,清水入汉江”的口诀。
“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回信精神,牢记殷殷嘱托,把这里的水守好,把这里的环境保护好。”钟雄说着,弯腰捡起江边一片塑料纸,塞进了垃圾袋。
渔村变身“幸福园”
汉江穿越崇山峻岭,到郧阳境内水流渐缓;至杨溪铺镇附近,江面骤然舒展,万顷碧波倒映两岸平畴,杨溪铺村这处“郧阳渔村”,便静静依偎在这汪碧水旁。
一水护村将绿绕,水天相接露碧颜。踏入杨溪铺村,渔乡风情扑面而来:白墙灰瓦的民宿沿巷排布,竹制鱼形灯悬在檐角,风过灯摇,恍若渔舟轻荡;家家户户的墙面上,虾戏清波、船逐湖面的壁画鲜活灵动,庭院里退役的渔船、渔网成了特色装饰,刚进门就被浓浓的渔韵“圈粉”。
渔乡韵味,改写了村民的生活。“以前靠打鱼看天吃饭,现在守着家门口就能赚钱!”村民龚士香的“幸福老家”农家乐里,烟火气正浓——刚出锅的清蒸汉江白鱼泛着莹润光泽,热气裹着鲜气直往鼻子里钻;蒸笼里的玉米、红薯甜香四溢。
“我们主打‘汉江鲜’和‘农家味’,周末节假日桌桌爆满,游客还爱打包我家晒的鱼干、腌的辣椒当伴手礼,一天能卖上百块哩!”龚士香一边给游客端菜,一边笑着说。
像龚士香这样“靠景吃饭”的村民不少。为了让文旅产业走得稳,村里组织开展烹饪、服务技能培训,帮村民提升经营能力;还统一打造“渔味小铺”,把农家菜、手作干货包装成兼具颜值与特色的文创产品。
“以前自家种的青菜吃不完只能烂在地里,现在游客上门抢着买,这些土特产都成‘香饽饽’了!”村民李建国忙着给游客称菜,秤杆翘得老高。
如今,杨溪铺村还在谋划更大的蓝图——打造“汉江风情湖湾”项目。以“郧阳渔村”为核心,盘活村民闲置房屋,同时招引市场主体入驻,计划建成集游玩、娱乐、休闲、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综合性度假村,让村子更具渔乡魅力。
夕阳西下,汉江泛着橙色的余晖。追逐嬉戏的孩子、打卡拍照的游客、弯腰拾垃圾的“志愿红”,一同倒映在清澈的江水中。这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正沿着汉江徐徐铺展。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