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1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综合新闻
2025年11月14日

全力把“云间粮田”建成“云间良田”

松江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四级主任科员 赵鹏风

 

松江古称华亭,又有“云间”之雅称,“九峰三泖”独特自然地理优势既孕育了“华亭鹤唳之乡”的人文艺境,也形成了“苏松足,天下熟”的鱼米之乡。古往今来一脉相承的环境优势和种植基础在如今的松江土地上完整保留,以1013和1018为主要优势品种的“松江大米”享誉沪上。“好粮食”离不开“建粮田”,围绕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的功能建设目标,松江如何在建设高标准农田上做示范、走在前,真正把具备条件的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区农业农村部门需要思考和谋划的现实课题。

 

“落实要求”先要“善于组织”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2025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指出要推动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按照国家和市两级的工作要求,松江区需要谋划编制相应的实施方案。区农业农村委,仔细摸排松江原有规划基础,安排具备规划专业背景的同志担纲方案编制任务,组织相关科室协同配合,集体讨论出在已有“建设规划”“水稻种植底数”等工作基础上继续优化完善的编制思路。“自己编方案”一方面减轻了财政支出压力,另一方面也免去了需要作为第三方和街镇部门各类意见之间的“传声筒”的麻烦,有问题面对面即时讨论修改,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好的家底”也要“精打细算”

根据底数核查,目前松江区已建及在建高标准农田中(含2025年项目),覆盖永久基本农田占比约90%,覆盖率在全市涉农区进度位列第一。具备较好的“已建设家底”并不意味着后续任务轻松,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在建设后期,意味着连片可建设的地块越少,覆盖率指标提升也越难。编制工作在“精打细算”的总要求下,运用GIS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套合永久基本农田、已建设高标准农田、水稻种植等数据摸清未来可建设的底数,筛选得到可具备项目化建设、零散地块打包建设、不具备建设条件等三类地块,并依据街镇实际情况并衔接原有建设规划形成后续项目计划,最终形成矢量地理空间图斑数据库、实施方案文本、年度项目建设计划表、项目分布空间布局图件等一系列实施方案成果内容。

 

“摸清底数”更要“对好现场”

编制好可落地实施的方案决不能闭门造车,在编制方案过程当中去往“田间地头”核查图斑现场是常有的事。在“对现场”过程中也主要形成了两种工作经验,一是“解剖麻雀”,选择黄桥村和井凌桥村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历史建设项目,得出目前未建设的地块存在的全区普遍性情况;二是“精准到地”,挑选出许家草村、徐姚村等村针对部分难以判断的地块现场核查确定该如何纳入方案。编制工作过程当中,科室相关同志基本走遍涉及的镇街,与街镇属地充分沟通确定项目计划的实施时间排布,动员各街镇提高思想认识站位,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作为重点工作稳步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将积极做好建设的规划计划,全力把“云间粮田”建成“云间良田”,为松江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贡献力量。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